▲ 人们前往国家图书馆读书学习。图片/新华社 规定了30分钟的时间限制,如果离开座位超过60分钟,座位将自动腾空。智能红外传感设备监控座位使用状态……据《工人日报》报道,不少地区的图书馆已经开始尝试提高座位使用效率。例如,首都图书馆起草了《首都图书馆阅览座位使用规则(试行)》,明确了“每人一个座位,先到先得”、“离开座位超过60分钟视为自动放弃”的规则;深圳图书馆实行红绿提醒票制。非用餐时间离开座位超过30分钟,发绿票;用餐期间离开座位超过60分钟,发红票;杭州萧山图书馆采用沙漏时间。读者可以申请30分钟的c倒计时装置,时间到了即可再次使用座椅。此类措施的出台,正是针对当前“找书难”的问题。特别是一些图书馆的座位分配顺序、占用座位时长等规定不明确,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冲突。新的图书馆条例不仅是为了澄清争议,也是为了根据人们的各种需求进行科学管理。客观地说,全国的图书馆并不多。数据显示,到2024年底,全国公共图书馆将达到3248个,阅览室座位176.6万个。但如今,去图书馆的人群已不仅仅局限于“读者”:精修复习的备考者、灵活办公的上班族、带孩子体验亲子阅读的家长,甚至是特意前来参观的游客……图书馆已经逐渐发生了变化。从一个藏书、借书、读书的地方,到一个全民共享的文化空间。结果,图书馆资源变得稀缺,使用模式也发生了变化。例如,有些群体可能会在图书馆待上一整天甚至“暑假”。在此过程中,图书馆的“公共性”正在模糊化,从而加剧了资源约束的冲突。因此,各地推出的计时制度和弃座规则,本质上是用制度化的方式重新划定了图书馆的公共边界和覆盖范围,让文化共享真正开花结果。更重要的是,这也体现了服务意识的转变:从“空间管理”到“体验管理”,从单纯提供场所到主动优化使用秩序,图书馆正在不断更新管理逻辑,以适应城市文化领域多样化的需求。除了改善秩序和“切蛋糕”之外,图书馆“把蛋糕做大”,丰富体验。一些图书馆尝试推出不同的功能区域,方便有会议或工作需求的读者使用;一些图书馆使用先进技术来创造多样化的体验。例如,北京市图书馆利用人工智能、裸眼3D等技术,还原《牡丹亭》、《本草纲目》、《天宫开物》等古籍中的经典场景,让古籍智能化、可知可玩。这也是回应《泰晤士报》给出的新命题:随着人们对图书馆的期望不同,图书馆将重新定义自己。从空间布局到服务理念,从技术融合到文化传播,图书馆日益从知识容器转变为城市文化增长点——人们学习、交流、休息、交流的地方。通过一遍又一遍的阅读和体验,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环境。更深层次上,图书馆不断厘清规则、丰富业务业态,也讲述着“文明应该是什么”的故事。明确规则,让人们知道在共享空间中如何小心和尊重,以及如何与他人共享资源;业态的丰富,体现了不放过每一个诉求的宽容与用心。无论是备考人员的集中、家长孩子的陪伴,还是单纯办理报到的游客,图书馆都是最好的为他们留出空间。从改变政策入手,解决“难找”问题,以丰富的业态给人们更多样的体验。图书馆的演变正在逐步重建城市文化空间:让文明有形有形,让文化在多元的日常生活中生长,将人们精神底蕴与城市行为的美好一面融为一体。编辑/校对 徐秋英/杨旭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